沙头迎龙桥(大桥头)400年的故事,你知道吗?|沙头故事
2023-07-26 22:39:26




沙头人杰地灵,历史悠久,

在沙头街,

有一座400年的古桥——

迎龙桥

这座桥最初位于沙头村,

后来搬迁至大夫山,

它默默无语,屹立在水边,

风吹日晒,岁月更替,
记录着沙头的故事。














据沙头《王氏族谱》载:“八世祖,讳桂,字天香,后改芬,号南沼,轩公之子……修桥梁以济行人,今土涌桥、碧沙、新桥多之桥皆遗续也。此外,数木石桥,共计十有八处。”


清代名人辛昌五曾撰联云:“拱十八道之虹桥荡荡平平月旦品题光史册……”这十八座桥梁中,其中一座就位于沙头乡。




大夫山湖畔迎龙桥



该桥为明代嘉靖年间番禺碧沙富绅王天香所建,至今已有400余年,后重修。迎龙桥花岗岩砌筑的单拱桥,现横跨在大夫山湖畔。


桥长18.8米,宽3.87 米,拱高3.35米,占地面积73.9平方米。其桥拱双层叠砌,呈椭圆形,两侧为雕琢的望柱栏板,拱内壁各留三眼横闸门洞,可装横木阻挡船只出入。因桥下河涌曾是历年端午节龙舟竞技胜地,故得名“迎龙桥”,俗名“大桥头”。


迎龙桥原址在沙头镇沙头村西环路与捷进路的交界处。2002年因西环路扩建, 迎龙桥所在之地在扩建范围,此桥历史悠久,就此拆除极为可惜,所以番禺区政府拆迁前大桥头(位于沙头村) 出资59万元对迎龙桥实行异地搬迁保护,将迎龙桥搬到了大夫山森林公园之中,按原貌修复,一来保存了迎龙桥,二来为大夫山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拆前的迎龙桥



当初搬迁时,每一块拆下来的石块都编上号,记录下详细位置。重建时,每一块石材都按照原来的位置,一一归位,以保证与旧貌无异。由于历经400多年风雨,大桥的基础侵蚀严重,因此移建之后,在原有的红砂岩桥基之下,都打上了钢筋混凝土桩,确保万无一失。


拆中的迎龙桥



过去,迎龙桥(大桥头)东走,由一条蜿蜒二里的石路与市桥西郊小桥连接, 石门楼中有清代番禺市桥名书法家谢天显所题“西陲屏翰”石匾。其实三者同一建筑,两桥造型相似,同为王天香建造,可说是一对孪生的姐妹桥。


市桥的桥较长, 反称“小桥头”。为何迎龙桥成为“大桥头”,而市桥西郊的桥称为“小桥头”?并不是“大桥头”看起来比“小桥头”大,而是因为大桥头修建时间比小桥头早,所以才称为“大桥头”。大小桥头都是王天香所建造的,据说他有一个女儿嫁往石碁镇茶东村,以前河涌阻隔,交通不便,为了便于女儿回家省亲及方便行人,天香捐资建造了从沙头经市桥到茶东共18座桥梁(包括现在石碁镇新桥村跨龙桥)。







记者了解到,王天香是一个一直为后人敬仰的善人,不仅捐资建造了18座桥,还做过很多善事。相传当年王天香得知往来的穷苦人家半途暴毙或终老孤寡者无钱敛葬,暴尸街头,惨不忍睹。他决意兴 建一间白骨亭,作陈尸待敛之所。王天香的善举传遍乡邻,明朝嘉靖皇帝南巡,被此事感动,欣然御笔“旨执白骨”,赐与墨宝,彰显功德。这座位于旧时迎龙桥畔的白骨亭后被称为“旨赏执白骨亭”, 其时房中立有皇上御笔“旨执白骨”牌匾。



资料来源:《沙头故事》 钟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