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识潘高寿,是通过川贝枇杷露这款治咳产品。其实,潘高寿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光绪年间。当时,广东开平人氏潘百世、潘应世兄弟在广州高第街开设药铺,店号“长春洞”,这便是“潘高寿”的前身。
在历经公私合营和多次转制之后,1995年,潘高寿搬迁到番禺区东环街开始投入生产。经过28年日益发展壮大,如今的广州白云山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广药集团旗下核心老字号企业之一。
通过大量的文物征集和资料搜寻,该公司建成了潘高寿企业文化展室。展室里集潘高寿百年历史大事件、荣誉墙、工器具老物件和中医药文化展示为一体。
此前,记者跟随广州白云山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其福一起走进展室,了解潘高寿的百年发展历程,感受岭南中医药丰厚的文化内涵。
卢其福,加入广州潘高寿药厂20余年。曾向区欲想、刘献福等老一辈药师学习,是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潘高寿传统制药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众多人才。
据介绍,清光绪年间(公元1890年),广东开平人氏潘百世、潘应世兄弟在广州高第街开设药铺,店号“长春洞”。
长春洞是前店后场式的药铺,前店卖药,后场制丸。后来,长春洞药铺毁于战火,潘百世的四子潘郁生改在西关十三行路豆栏上街重新设店。不过,彼时长春洞的营业额变得一落千丈。
潘郁生意识到再独沽一味蜡丸业怕是难以持久经营,于是决意另辟路径,着手创制新药。他看到南方气候炎热多雨,且多乍暖乍寒天气,人们容易患伤风咳嗽,但市面销售的枇杷露多是独味单方,治咳疗效不显著。
于是,他将具有润肺镇咳作用的川贝母、有祛痰作用的桔梗与枇杷叶一起熬炼,为消除病人怕吃苦药的心理,还在药液中加上糖浆,并吸取西药制剂方法,加进苯甲酸等帮助延长保质期。新药制成后,定名为“潘高寿川贝枇杷露”。
潘郁生为扩大宣传,以父亲潘百世的真像和自己的画像为商标,并特意在自己的像旁注明潘四俶创制(潘郁生又名潘四俶),印成精致的包装盒,使人容易辨认。
几年间,潘高寿川贝枇杷露声名鹊起,成为家喻户晓的治咳药。随着这款药的走俏,1929年,潘郁生正式树起潘高寿药行招牌,专营枇杷露;而长春洞仍然以经营蜡丸业为主。
经过一段艰苦时期,改革开放后,潘高寿有了飞跃的发展,以重点开发治咳药物系列为主,同时多品种、多剂型地发展其他治疗药物。
针对小孩、老人等不同对象,热咳、寒咳等不同症状,从单一产品向治咳药物系列方向发展,潘高寿先后推出了全国首创的驱风镇咳、除痰散结的蛇胆川贝液和润肺止咳、祛痰定喘的蛇胆川贝枇杷膏。
在积极开发新产品的同时,对于老牌产品川贝枇杷露,亦在组方上研究改进,使药料在配伍上更趋合理,工艺上亦不断改进。潘高寿逐渐从昔日手工业作坊式生产变为现代化大生产企业。
2006年,潘高寿获得国务院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称号。2007年至2008年,“潘高寿凉茶保密处方和专业术语”“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分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医药界拥有“双国遗”的单位。
在岭南地区,治咳产品品牌多、类目多,其中不少品牌通过价格战、广告战抢占消费市场。“我们还是想坚持初心,通过提升产品力、专业力去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卢其福说道。
卢其福透露,在此前的市场调研中,潘高寿发现,市面上的咳嗽药众多,患者有时并不知道该选哪一种,很可能就会倾向于打广告比较多的产品,不少患者因此而买错药。“只有把咳嗽分类弄清楚,先对顾客进行简单的问诊再推荐,顾客才能买到对症的药,这样才是多赢的结果。”
对此,潘高寿想出了新招——“两句话轻问诊”。即对药店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根据咳嗽时有没有痰、痰是什么颜色,简单地将咳嗽进行分类,再向消费者推荐用药,让消费者买对药。
“这种专业赋能的方式,既减少了广告成本,又能直接帮助消费者买到合适的药品,让药店留住顾客,无形中也加深市民对潘高寿的认知。”卢其福介绍道。
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而说到潘高寿为何“长寿”?恰恰也可总结为三个关键词:专注、传承、创新。它一直专注于治咳领域,既继承传统,以传统中医药为本,又开拓创新,结合社会需求赋予传统中药文化新的内涵,使老字号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为一家百年老字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耀眼的荣誉,但也意味着潘高寿肩负着更大社会责任,其中就包括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在卢其福看来,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而质量过硬的产品就是最好的载体。
“潘高寿立足传统,融合现代,把中医药非遗项目转化为市民用得上、用得好的健康产品,用市民易于接受的语言、方式和手段进行表达,传承、保护优秀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卢其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