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侨爱新村”傍江西村,看大龙街如何擦亮“侨”品牌|“侨”见乡情
2022-07-23 11:05:23

图片




栏目语:

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著名侨乡,番禺有近100万乡亲遍布海外及港澳台地区。游子千里梦,禺山桑梓情,在乡愁的羁绊下,这些年,许多海内外的番禺籍乡亲,或故地重游,或跟随父辈足迹,踏上故乡,闻乡音、叙乡情。


在这里,他们感慨番禺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生机勃勃,也积极为家乡奔走出力,共谋合作发展——从捐资捐建,落成番禺洛溪大桥、番禺宾馆、何贤纪念医院等,到带资金、带技术、带人才到番禺设厂经商,再到当下新一代青年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基层,融入发展大局同时成就自我价值……旅外乡亲深度参与番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建设,谱写着“乡音不断、乡情不变”的时代篇章。


乡情与发展,是一代代番禺旅外乡亲与故乡对话寻根的诗意注脚,也奏响新时代番禺发展的壮丽交响。忆往昔,看今朝,这个七月,记者带你细数禺山大地上,旅外乡亲投身、支援家乡发展建设的印记与动人故事。


近年来,大龙街以“侨”为桥,推进侨村建设,讲好侨村故事,凝聚侨心侨力。在“侨爱新村”傍江西村,一个个侨捐项目串联起傍西村海外乡贤、港澳乡亲过番创业、航行四海、反哺家乡的历史,聚焦根脉传承,唤醒乡愁记忆……



01


傍江西村罗氏家族造福桑梓



在傍江西村,提起香港罗氏家族,村里人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们为傍西村父老乡亲所作的贡献。


图片



傍西村罗氏家族的海外奋斗史要追溯到160多年前,初代海外移民罗敏璘,出生于1860年,他10岁就外出谋生,1900年回到香港创办了“荣昌当押”。在当年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他依然热心捐物捐资,解决家乡燃眉之急。后来,其子罗诚积、罗裕积继承父业、传承家风,大力资助家乡社会公益事业,修建祠堂、捐物捐资。为纪念他们对家乡的奉献,傍江西村后人建成诚裕堂图书馆。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父辈的影响下,罗诚积、罗裕积两兄弟的子女亦继承父业,资助家乡建学校、敬老院,创立教育及敬老基金。后来,其子孙也加入捐资助学、赞助敬老活动、资助村内龙舟活动等公益事业中。


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起,罗氏家族共计捐助30个公益事业侨捐挂牌项目,捐资达1600万元。1986年-2001年,先后捐赠傍西小学2栋教学楼、1栋教师宿舍、1栋综合楼、1栋礼堂;1993年-2003年,先后捐赠傍西幼儿园礼堂、综合楼、月娟楼;2005年,捐赠肇康健身馆;2006年,捐赠诚裕堂图书馆;2010年,捐赠傍西敬老院大楼。此外,1997年起,设立了傍西村奖教奖学基金和举办敬老活动,每年一届,激励着无数年轻人拼搏奋斗、尊老爱幼,传承良好家风。


图片



凭借着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罗氏家族生意越做越大,在商业发展上取得了良好成就,其子孙在财经、法律、医务、教育、工程建筑等领域也颇有建树。无论身在何处,罗氏家族的子孙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不遗余力地支持家乡建设。

罗氏家族热心公益的家风代代相传,罗氏家族的罗肇康、罗肇唐、罗肇章、罗肇群、罗守弘、罗志勤,先后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02


擦亮大龙街“侨爱”名片



2011年7月,国务院侨办授予傍江西村“侨爱新村”牌匾,成为广州市第一个“侨爱新村”。为了更好地服务侨胞,擦亮大龙街“侨爱”名片,大龙街积极推进侨务工作,进一步汇聚侨心、侨力,营造爱侨、护侨、为侨服务的和谐环境,全力打造引侨、聚侨、汇侨的“侨之家”。


图片



近年来,大龙街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宜业宜居环境,深化平安创建,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吸引了一批批侨胞侨眷投资创业。其中,港澳台资企业有100多家,年营业额2000万以上有53家,涉及五金、制衣、制鞋、科技、电子加工、化妆品、钻石加工等行业。


侨界无小事,服务有乾坤。据了解,大龙街有在册登记归侨42户,归侨侨眷约400人,侨胞侨属约10000人。为了做好为侨服务工作,维护侨胞侨眷侨属的合法权益,大龙街一直努力为其排忧解困、办实事办好事。一方面,对生活有困难或需要帮助的侨胞、侨眷侨属,尽量想办法解决,有需要的力争上级支持和帮助,比如:深入侨资厂企为其排难解忧,调解侨属地盘、房产纷争,落实侨房、社保问题或生活环境改善等,做到有求必应,服务见效。


图片



如今,大龙街越来越多的侨胞侨企带着回报桑梓的热忱投资兴业、改善生态、捐资助学,以侨资、侨智、侨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侨胞在家乡捐资助建的公益项目有100多个,如:石碁三中、锦标体育馆、诚裕堂图书馆、石岗文化馆、肇康健身馆,以及12所村级小学和幼儿园等,捐资总额为数千万元人民币。



图片、部分资料来源:大龙街侨办、傍江西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