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美了!沙头也有蚝壳墙,一起来看看它的故事
2022-02-25 12:40:51





说起蚝壳墙,

不少街坊都会想起沙湾,

其实在沙头,

就有蚝壳建筑。


01

位于沙头街道沙头村西祠大街的月堂王公祠,据族人介绍,该祠始建于明末清初,有一面墙就是油蚝壳做成的。



月堂王公祠



蚝壳墙


旧时,番禺河涌甚多,蚝壳沉积丰富,古人就地取材,用粘土把蚝壳垒砌作为墙体,所以蚝壳建筑遗存不少,宋元时期就有出现,明清时期更是流行。明清初番禺学士屈大均于《广东新语》就有记载:“蚝,咸水所结,以其壳垒墙,高至五六丈不仆。”


由于建筑材料的限制,古人当时只能用简易的材料,将蚝壳加黄泥浆粘合砌筑,除墙脚离地50厘米一段因防水浸而不用蚝壳外,整个墙体几乎都是以蚝壳为主的。且蚝壳墙外表面不施抹灰,在建造房屋时,蚝壳上拌上黄泥、红糖、蒸熟的糯米用于加固和黏合,使墙体风干后坚固不倒、遇水不溶。蚝壳表面凹凸不平,在日照下可以形成大片的蚝壳阴影,从而起到隔热效果,因此蚝壳墙又被称为“凸砖遮阳墙”。


02

据族人介绍,月堂王公祠始建于明末清初,1919年重修,最近一次重修为2006年。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1.3米,总进深19.62米,占地面积 221.71平方米。



祠堂上的灰塑


两进均为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墙基。头门形制为凹门斗,明间大门有花岗岩石门夹,门额上石匾刻“月堂王公祠”。墙楣上绘精美壁画,为该祠重修时的佐证。头门后为天井,铺花岗岩条石,两侧建两廊。后堂建在红砂岩台基上,墙基亦为红砂岩,保存了明末清初建筑构件。祠堂风格传统,保存了部分明、清时期的建筑构件,对研究番禺祠堂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消息、图片来源:番禺区文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