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头!茭塘东村有座文武庙,背后有这样的故事
2022-02-10 22:33:11





在茭塘东村有一座文武庙,这里不仅是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还是一处红色旅游景点。这武庙从外观上看,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从内涵上看,又兼具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文武庙的故事。




01
文武庙在禺南地区开始兴盛


文武庙,即为供奉文昌和关帝两位神灵的庙宇。文昌,科举时代,人们基于迷信思想,认为文人命运都是由“文昌帝君”安排,故各地兴建“文昌庙”蔚然成风,祈求文昌帝君赐官赏禄,保佑自己功成名就,保佑全家吉祥如意、平安美满。关帝即关羽,民间会通过收集百家米、吃百家饭、参加放生、上香来向关帝圣君祈福、庆祝关帝寿诞。关帝诞辰当天,人们会如同祝盛大节日一样纪念这一天,以表达对关帝的崇敬,并以祈福求平安、发财。


清朝皇帝曾选定关帝君为护国神。到了乾嘉年间,出于平定沙茭地区的盗乱,教化地方的需要,地方官府开始大力在禺南地区推行关帝祭祀;到了咸丰年间,关帝与文昌同列中祀,祭祀关帝成为清朝重要的祠祀,因而文武合祀的庙自咸丰以来,在禺南地区开始盛行起来。


02
茭东文武庙的建筑特色


茭塘东村文武庙位于茭塘东蒲江大道,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咸丰十一年(1861)重修,光绪十八年(1892)迁建至该址,1988年再次重修。2016年在番禺区文物办主持下完成修缮,据介绍,茭塘东文武庙修缮工程,前后历经三年时间。


该建筑坐西向东,三间三进,总面阔11.54米,总进深17.4米,占地面积为254.41平方米。庙前为空地平台,长19米,宽6米,周边护栏用石栏,石栏高0.8米,地面全部用花岗岩石铺砌。山门与后殿为硬山顶,双镬耳封火山墙,灰塑雕花博古脊,青砖墙,花岗岩墙基。山门建在花岗岩台基上,明间为花岗岩石门夹,门额上石匾阴刻“文武殿”,上款“光绪岁次壬辰迁”,落款“谢家杰敬书”。门框两边刻有对联,墙楣绘有山水壁画。二进为拜亭,人字形顶,两侧墙楣有精美灰塑彩画,为番禺罕见。庙内嵌有碑刻5方,庙前有一个花岗岩石平台,周边有围栏,高约2.5米。庙左侧有一座五层高的六边形小砖塔。


庙的门口上方有花岗岩石横匾一块,用草书刻有“文武殿”。门口两旁也用花岗岩石镶嵌在墙上,刻有:“阴骘两言文字骨;春秋一卷圣神心”的隶书对联,对联的边缘雕有花纹,顶部有花絮,下部雕有花篮。门前石柱雕有人像。横梁有木雕,雕刻着各种图案,雕纹精巧细腻,手工精致。墙上绘有山水画,山墙正面有砖雕。中殿为香楼,南北两侧山墙有灰塑壁画。后殿在供台上安有文昌帝和关羽的泥塑像,让人供奉。




03
茭东文武庙的红色历史


1949年10月14日,广州宣布解放。这时,粤赣湘边纵队主力部队追击国民党南逃之敌已进入东莞水乡,准备进军禺南。中共番禺县工委紧急动员,筹粮筹船,准备迎接解放大军。




1949年10月21日,番禺独立团得悉粤赣湘边纵队参谋长严尚民率领边纵主力部队,将从东莞横渡狮子洋登陆禺南,立即派出杨刚、戴流等人到茭塘、三七沙、石楼等地联络,派杨孟向古坝的韩锡忠、三善的黎巨调借机帆船两艘,开往石楼砺江河面,架起浮桥,让部队渡江。22日,边纵独立第一、三、四团胜利横渡珠江口,在石楼一带登陆,其中一个登陆点在石楼茭塘东村的文武庙附近。登陆部队在文武庙随即召开了会议,研究和部署解放番禺市桥。杨刚、戴流与在粤赣湘边纵队主力接头后,即充当向导引路向市桥进发。23日,粤赣湘边纵队主力部队开进县城市桥,和平解放市桥,宣告番禺全境解放。因此,该文武庙也被称为“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登陆点旧址”。


栏目·介绍

莲花古韵,石楼新风。石楼镇历史久远,人杰地灵,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留下不少文化遗产,现整理成辑,展现莲花古韵,石楼新风。



消息、图片来源:石楼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