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龙文物志⑤| 闹市里的世外之景,藏于化龙这古村~
2021-09-25 14:10:41




“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埤雅·释鱼》



说起“鱼跃龙门”,

化龙镇水门人就会想起龙门桥。


对附近村民来说,

见到龙门桥再平常不过了,

但化龙辖内类似的建筑并不多见,

龙门桥是番禺区化龙镇内现存历史最长的,

也是唯一的一座单拱石桥。




那桥——独特的建筑形式在番禺很少见


龙门桥位于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万岗路二横巷11号前,其实走在化龙镇的主干道龙源路上,路过水门涌时,一转头就邂逅了。那古建筑在周围一圈现代建筑中,显露出独有的“气质”。


龙门桥始建于清代早期,是用红砂岩垒砌的石桥,桥面用花岗岩条石铺砌台阶,现台阶末端存留红砂岩望柱,桥长21.84米,宽3.73米,横跨于水门涌上。




据介绍,龙门桥在番禺区内也已罕见,对研究番禺桥梁历史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龙门桥的建筑形式独特,为番禺现存清代桥梁建设的代表作之一,其用材为红砂岩,垒砌的结构十分稳固,以致保存至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为研究桥梁建筑、该村的风土人情等提供了历史实物。


龙门桥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于2002年9月被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那村——龙门桥与水门村的历史渊源


从远处看去,龙门桥桥身东面桥匾“龙门”二字十分显眼,西面桥匾则题有“鹿洞真源”四字,这与居住在水门村的李姓族人密切相关。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李姓出自“嬴”姓,为官姓。春秋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就以理(李)为姓氏。李耳是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是春秋末期重要的哲学家。而桥匾上所题的鹿洞就是指鹿邑。“鹿洞真源”代表的是李姓的始祖。


也有相传,此桥为一名李氏族人出资所建,他曾在我国四大书院之一的江西白鹿洞书院读过书,后来官至刺史,为了纪念这段求学经历,题字"白鹿真源",桥上四个字则来源于此。




“龙门”二字是由“鲤鱼跳龙门”而来,“鲤鱼”的“鲤”字与“李”同音。寓意鲤跃龙门,化龙腾飞,表明了水门村人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



▲龙门桥边有天后宫及文武庙,香火鼎盛,村民在此祈福学业进步。



那人——龙门桥边上的生活


如今,龙门桥是水门村的标志,也是水门村最具人气的“聚脚地”之一,是村民歇息纳凉的好去处。走到龙门桥边,可以看到几百年的古桥上依旧人来人往,每天都有不少村民在桥上或桥边休憩,即使炎炎夏日,这里依旧凉风习习,这得益于桥两边郁郁葱葱的树木。


住在龙门桥附近70多岁的李婆婆,每天都会来桥边坐一坐,她介绍道,在她父辈的时候就有龙门桥了,“这桥曾经损坏过,20多年前在桥边修文武庙时,也种下了这些树。”





据资料介绍,龙门桥于“民国”六年(1917)重修,用花岗岩铺砌桥面。桥头原有一座天后庙,内存有龙门桥的重修碑记,20世纪60年代该庙被损毁,碑亦散失。


1995年,水门村委集资重修龙门桥,得到好多港澳乡亲的支持和捐助,还在桥边新建了一个思乡亭。思乡亭的对联为:“思祖溯源归鹿洞 乡情温暖跃龙门”,相信也是水门村人对后代子孙的训示。


据悉,穿过龙门桥的水门涌,是水门村的主要河涌,目前正在整治。现场可以看到,两岸的围栏、绿道焕然一新,岸边的休息亭还在修建中,两岸随处可见新老树木。在桥的不远处有个水门公园,也是村民的休闲场所,这个古色古香的村落正变得越来越美。





据资料介绍,水门村从清代开始每年的龙舟赛事必经龙门桥,每逢端午节,水门村的村民在龙门桥附近的河面上扒龙船,当龙船穿梭于龙门桥下,观龙的群众在桥面和两岸欢呼,更是别有一番热闹景象。



▲几年前水门村扒龙船的场景



古桥、凉亭、古庙、榕树

与在此乘凉、下棋的村民相映成趣,

对比十几米外喧嚣的现代世界,

这俨然是另一个世界。



更多关于龙门桥的历史、记忆,

欢迎各位街坊在下方留言分享哦~


专栏:

化龙镇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历史名人辈出、文物古迹遍布全镇、民间文化艺术历久不衰,为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活化乡村历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化龙镇党建办(宣传)、化龙镇文体中心联合微社区e家通化龙飞升推出化龙镇历史文化专题系列报道,跟着我们一起探访、领略化龙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相关阅读:

化龙文物志①|有几百年历史的屈氏大宗祠,正焕发新活力

化龙文物志②|百年军事要塞展新颜!走进沙路炮台,感受百年风云

化龙文物志③|明经村有个百年书院:看古代书院如何完成现代化“转型”?

化龙文物志④|只剩下一座牌楼的祠堂你见过吗?这样独特的建筑就藏在化龙



部分图片由化龙镇文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