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水坑村经济腾飞40载,村美民富展新颜 | 广州最美村庄
2020-10-28 00:01:55





美丽乡村不仅要看环境美不美,

还要看群众富不富。


大龙街有一条“明星村”,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它通过大力发展村办企业,投资兴建简易厂房,并与外资合作兴办企业,给村民们带来了实惠,让村民生活富足,上世纪九十年代已是番禺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成为番禺区“民富村安”新农村的代表。

如今,它更下足绣花功夫,从各个方面让村庄更美、村民更富、生活更幸福——她就是旧水坑村。






今年8月,2020年“广州最美村庄”评选活动面向全市1144个行政村发动征集,旧水坑村代表大龙街参加了本次评选。






40载经济腾飞 数千亩厂房林立


走进旧水坑村,映入眼帘的是一间间整齐划一、外墙蓝白相间的厂房,一栋栋错落有致的乡村小楼,一条条铺沥青的宽敞道路......

在旧水坑村五金综合总厂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块写有“1994年度广州地区100家最大乡镇企业排序第3名”的牌匾,早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旧水坑村已是全市经济腾飞的模范乡村。









“1975年之前,我们村只有2000多人口,单靠种植1200亩丘陵坡地和600亩瘦田,农民收入低,连口粮都不够。”旧水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志光说,为改变旧水坑村贫穷落后的状态,自70年代末起,旧水坑村开始大力发展村办企业,投资兴建简易厂房,积极寻找各种来料加工企业进驻。






陈志光介绍,1976年,当时的村干部租用一间40平方米的私人房屋办小五金厂,当时厂里只有10人,年收入3万元,自此,旧水坑村创办五金总厂走上工业化道路。从1976年至1983年,旧水坑村开始承接国内的来料加工,项目包括汽车饰线氧化、电饭煲内胆氧化、电风扇外罩电镀,遍及广州、佛山、顺德等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旧水坑就有几百名工人,集体年收入过百万元,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而且培养了一批熟练的工人,为接下来承接外来加工奠定了基础。”







1996年开始,旧水坑村农耕面积锐减,村干部便积极引进潜力巨大的外商企业,由实业全面转向中外合资,转型为来料加工产业,全村走向全面工业化的经济时代。为了让村集体收入飞速提升,旧水坑村的招商模式从传统的出租厂房、提供土地向积极合作型转变,工人工资由村与外商按件或按工核算后统一发放,双方一起成立了董事会,共同管理企业事务。








据了解,2006年,仅旧水坑一个村的厂企加工费收入就超6亿元,2008年,旧水坑村工业发展水平发展到顶峰,这块面积仅有1.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十万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属。




如今,旧水坑村各类工商企业455家,村集体与外资合作兴办企业共7间,全部以高新电子产品零件生产为主。2019年,村集体可分配收益5233万元,农村人均收入56917元,股民人均分红14700元。


改善村容村貌 村民幸福指数高


旧水坑村民的幸福生活

不仅体现在村集体经济的不断腾飞,

更体现在村容村貌的提升、

生活环境的改善上。










自80年代末起,旧水坑村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先后投入超过1.5亿元,建成了环村沥青路、旧水坑幼儿园、旧水坑小学、农贸市场、恒丰及裕丰酒堂、文化中心、体能中心、足球场、北帝广场、森林公园、南枝堂民心工程。















记者在旧水坑村森林公园看到,每天都有大量村民前来休闲娱乐,有的跳广场舞、有的带娃散步、也有的晨运遛鸟......

今年6月,番禺区禁毒公园(大龙街禁毒教育基地)在此落成,公园更增加了禁毒历史教育、禁毒法制教育、毒品知识、危害及防范教育等功能。










此外,近两年来,旧水坑村大力推进全村域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工作。

完成扶南坊一巷至十四巷明渠改暗渠雨污分流工程;改造森林公园南北两个公厕,新建标准化新公厕;新增18个垃圾分类定时投放点、10个垃圾分类误时投放点、餐厨垃圾收集车2台、其他垃圾车3台,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干湿分离。







“广州最美村庄”评选

接下来,“新花城”客户端将开启投票通道,广州日报官方微信、信息时报微社区e家通新媒体矩阵、大洋网开设专题,接受公众投票。最终,综合公众投票,专家评选评分及考察组实地复核打分,评选出20个“广州最美村庄”。



街坊们,记得为旧水坑村投票哦~



图片由旧水坑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