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楼有两处革命遗迹,它们见证了石楼的红色往事
2020-07-01 23:07:05





红色七月悄然来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9周年,这99年,有波澜壮阔的革命画面,有值得寻味的历史细节,也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革命印迹和遗址。番禺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聚集地之一,“七一”建党节,让我们一起去探访这些熟悉又陌生的革命遗迹,追忆建党伟业中那些红色往事。


大岭村革命烈士纪念亭

在大岭村小学门口左侧,有一座烈士纪念亭。这座纪念亭建成于1996年,由镇、村和革命前辈合资兴建,以纪念大岭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牺牲的14位英烈。


该亭是一座边长7.8米的方形建筑,顶部四周镶有黄色琉璃瓦,简约而不失庄严。亭子的外围设有白色的石栏围护,亭子内立有黑色石碑,记述了14位英烈的名字和大岭村的主要抗战事迹。



碑文上记录着关于大岭革命烈士亭的说明:


抗日战争时期,一九三八年十月广州、番禺等地相继沦陷之后,至一九四七年八月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这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广州市抗日游击队第二支队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第二支队,在广州、番禺等地进行了胜利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当时,我们大岭是许多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据点之一。这个据点的人民,在中共大岭乡支部的领导和部队的帮助下,积极地进行了各项抗日救国活动。其中以支援部队的活动最多,成绩最显著。这期间,在尖锐复杂的对敌斗争当中,我们大岭共牺牲了十一名英雄儿女,他们是:在工作中被敌人暗刺身亡的俊杰抗日同志社大岭分社主任陈超;参加部队后在战场顽强作战,英勇献身的陈步明、陈裕添、陈沛文、陈永潮、陈锦泉、陈锡斗、陈柱针、陈信祥、陈如春;不幸被敌人逮捕,在敌后刑场宁死不屈,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从容就义的女共产党员陈绍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解放海南战争中,有大岭籍战士陈兆煊献身沙场。抗美援朝时,在战斗中牺牲的两名大岭战士是陈满、陈兆。抗日战争至抗美援朝,合共有十四名大岭战士英勇牺牲。为对上述十四名为国为民而奋斗牺牲的英烈深切的怀念,对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特建立此纪念亭。

视频:




大岭村革命烈士证明书



(以上三图由陈华佳提供)



茭塘东村文武庙


茭塘东文武庙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茭塘东村蒲江大道。该庙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咸丰十一年(1861)重修,光绪十八年(1892)迁建至该址,1988年再次重修。坐西向东,三间三进,总面阔11.54米,总进深17.4米,占地面积为254.41平方米。该庙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还曾是解放番禺时解放军的登陆点,有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2010年11月,公布为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



庙的建筑格式坐西向东。面阔三间11.78米,深三进17米,建筑面积200.26平方米。水式封火山墙。青砖墙,花岗岩石脚。庙前为一空地,长19米,宽6米,面积114平方米。周边有石护栏,石栏高0.8米,地面全部用白花岗石铺砌。头门面阔三间11.78米,进深两间6.15米共九架。前后廊各有两根花岗岩石檐柱。前廊次间有虾公梁、石柁墩、雕花异形斗拱。墀头灰塑花草雀鸟,青石挑头雕刻戏曲人物,雕工精湛。前廊梁架及封檐板雕有人物花鸟等纹饰。




花岗岩石门夹,石门额阳刻“文武殿”,两边挂对联“阳鸷雨言文字骨;春秋一卷圣神心”。墙上端绘有山水画。香亭面阔三间11.78米,进深两间2.80米共五架。两根花岗岩石前檐柱。正中设一面阔4米的拜桌。两侧墙上端绘有壁画。后殿面阔三间11.78米,进深三间8.05米共十一架。两根石前檐柱,4根楠木圆金柱。明间后有一神龛,奉祀文昌和关羽的泥塑像。庙左有座“包相府”,庙后有座5层高的砖塔,攒尖顶,塔直径1.80米,高约6米。




2008年8月份,茭东村突然来了几位客人,原来他们就是1949年进驻茭塘村解放番禺的珠江纵队老解放军。当时村委十分重视,特安排了两位老前辈:黄汉柱、黄啟祯老人一起陪同几位老革命故地重游。几位老革命所到之处印象仍然记忆犹新。


从几位老革命和村的两位老前辈的口中了解到当时:1949年解放军(东江纵队)从东莞横渡珠江河,由茭塘村边的芦苇埠头登陆。登陆后受到茭塘学校童子军和村民在观音庙路边欢迎。当晚,解放军分别在文武庙包相府(当时为解放军临时指挥部)、黄氏大宗祠、表海黄公祠等多处地方居住,同时茭塘村的群众做了点心炒粉等慰问解放军。解放军当时在茭塘村居住了一晚,于次日天还未亮,集体整装,兵分多路,一直解放到市桥。




拉开时光之窗,走进这一处处红色革命旧址,我们仿佛看到战争年代弥漫的硝烟,听到红军战士对新中国的呐喊,感受到他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那一处处红色遗址,是永不熄灭的革命精神,是催人奋进的战斗力量,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