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分队”到“集团军”模式,农科所志愿服务队贡献战“疫”力量
2020-02-29 21:25:11







广州市番禺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承担着该区水稻、水产、蔬菜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及农技培训等任务。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农科所一手抓抗疫,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一手抓生产,保证全区农副产品供给。

截至目前,农科所已排查本地户籍人口979名、来穗人员632名、出租屋111幢、商企122家,暂无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向市场提供瓜苗、秧苗7.3万株,供应各类蔬菜7.5吨。



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

农科所是如何做到

“防疫情”和“保生产”两不误呢?



农科所防控疫情办公室主任范兰初医生说 “从疫情一开始,我们就接到了严防疫情和保障农渔产品稳定供给的双重任务,压力很大。最让人头痛的是夜间值守问题,农科所的全部员工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13小时,如果再承担出入口的夜间值班就得垮了。”但是夜间值守是必须要抓细抓实的防疫关键,“不要说一个晚上,就算一分钟没人值守,都很可能毁了我们所有的努力。”


在农科所防控办的倡议下,一支由群众自发组成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伍诞生了。志愿服务队强化工作部署,落实责任担当,联合多方力量,积极配合镇和农科所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为群众筑起一道坚固的“安全网”。


目前,这支志愿服务队有27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退役军人、企业经营者、农科所员工;年龄层次跨度也不小,有年轻人,也有老一辈的原住民。他们大部分是普普通通的群众,他们日夜坚守在“火线”最前沿,筑起了守卫家园的坚固防线。


一马当先的“尖刀兵”


“我们募集志愿者时,对他们实话实说,这是保卫家园的义务工作,没有报酬的,并且需要夜间值守。疫情刚开始时,许多群众对疫情不了解,有恐惧心理,不积极报名。有的报名之后,第二天就说家里不同意,不来了。”范兰初苦笑着说,“单位领导对防疫工作非常重视,但我们人手有限。组建志愿服务队真是难倒了我,幸好有阿文!”



戴海文在登记人员信息


范兰初口中的“阿文”就是戴海文,他是农科所里一名普通的保安,32岁的小伙子,家里有即将临盆的妻子和8岁的儿子。当他知道志愿服务队没人报名时,就默默拿起手机,通过电话、微信逐一联系居住在附近的亲朋好友,并成功发动了一批好友加入。他自年初四开始就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全程参与到物资调配、社区宣传、信息收集、值班测温等各项工作。


据了解,整个志愿服务队里有六成的成员都是戴海文发动的。为确保值守期间防疫措施落实到位,戴海文提前做好详细的夜班值班要求,还向每一班值守的新人反复叮嘱防控要点。


戴海文不仅是防疫工作的早期筹备者、全程参与者,更是义工们的后援队。



戴海文向值班人员讲解工作要求


一天夜里,巡岗人员发现值守点的垃圾箱里有泡面包装和水果屑,于是打趣地对值守人员说:“你们还自带干粮上岗啊!”“不,这都是阿文送来的。”原来,戴海文怕大家辛苦,自掏腰包买来了泡面、水果、饮料等给大伙补能量、提精神。

细心的他还带来了垃圾袋、简易垃圾箱。“防疫不光要注意检查出入人员的健康情况,还要注意环境卫生,一个脏乱差的值班点怎么能让居民放心?”戴海文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叮嘱义工们。


 

当农科所领导询问用了多少钱,想要进行补贴时,戴海文马上推辞:“大家都是义务过来参加防疫志愿服务队的,既讲兄弟情,又为社会做贡献,我不能苦了兄弟。”


 



戴海文在检查进出车辆后备箱


2月17日,已经在防疫志愿服务队连续作战了21天的戴海文终于向范兰初递上了请假单,他第二个孩子即将出生,彼时他要担起家庭的责任。看着请假单后附带的防疫工作清单,有关物资安排、夜班安排、值班注意事项等内容写得满满当当,范兰初很感动,他对着戴海文竖起了大拇指:“你的请假,组织批准了!这段时间你就不用担心志愿服务队的事情了,好好陪陪老婆和孩子。有什么需要尽管和我们说。”


二人同心的“兄弟连”、“夫妻档”


一天晚上11点多,范兰初的电话响起,“范医生,为什么有外地人在站岗测温?还要查每一辆车子的后备箱?”“这是我们的志愿服务队,查车子后备箱是夜间防控的需要,是对大家负责,请你配合一下。”



陈火义、陈节义兄弟晚饭后立即赶来值班


村民口中的“外地人”便是陈火义、陈节义两兄弟,他们是来穗人员,也是农科所辖内的企业家。作为党员,陈火义得知召集志愿服务队就马上答应了。当他在志愿服务队里对疫情有更深入的了解后,深深感受到,防疫工作不仅是党员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他回家说服了80后的弟弟陈节义一同参加。



陈火义(左)检查进入车辆的后备箱


无论是夜间头班、还是夜间次班,他们都毫无怨言。有些群众对外来人员参加值班不理解,他们都是报以一笑。“我们是志愿服务队,为了社区的平安,请您配合。”



戴再锋和林妹是一对年过半百的老夫妻。戴再锋是参战老兵,曾获三等功,农科所一区的队长。自抗疫阻击战打响之后,戴再锋就再也没有歇过,各项防控任务随叫随到。



戴再锋和林妹夫妻俩一起在服务点值守


当接到需要发动群众录入“穗康”系统的任务时,他马上安排好手上的工作,带头逐家逐户向在家群众宣传指引录入“穗康”系统,对不在家的群众就电话告知清楚,对没人居住的出租屋,戴再锋就把《防控疫情通知》当成临时“封条”贴在门上。当面对个别群众的不理解和不配合时,他仍然礼貌、耐心地劝说。

“范医生,还剩下两个联系不上!”一天,戴再锋焦急地向范兰初汇报。“不要着急,我们一起想想办法。”于是,两人马上联系对方原来的工作单位,多番周折下终于找到2人的联系方式。戴再锋马上拨通电话,反复叮嘱完毕后,才长舒一口气。为了更好地帮助群众,平时没有用惯智能手机的戴再锋学会了自己录入“穗康”,同时还帮助一些独居老人录入。

丈夫宝刀未老,妻子也很有方法。林妹每天坚持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之余,也加入到农科所的流动宣传队伍。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她自带电动车,借来了广场舞音箱,自己DIY了宣传小车,播放着响亮的宣传音频,走进农科所的每一条大街小巷。当遇到流动宣传汽车进不去的小窄巷,她就主动“钻”进去,让防控知识传播到社区每一个角落。

无论是上午还是下午,不管是工作日或是周末,只要她一有空闲时间,农科所的大街小巷里总是能听到她小电动车上播放的大声音。


三人成“众”的胞亲组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曹巨明和弟弟曹达明也会奋战在一线的志愿者。曹巨明是农科所的治保主任,一直战斗在前线的他明白形势的严峻,早早就拉上了90后的儿子带头参加夜间值班,儿子曹绍彬既是党员,也是退伍军人。





随着抗疫的持续推进,得知夜班值守人员紧缺的情况后,他拿出手机、又放回口袋里,又拿出、又放回……终于拨通了弟弟的电话“喂,你参加志愿服务队吧,值夜班,记得多穿点!”

韦春花及其妹妹韦春凤、丈夫李文德是第一批报名的义工。韦春花在农科所工作多年,视这片农田为自己的家园。听到疫情蔓延的消息,她很焦急,于是她拉上白天还要上班的丈夫和妹妹一同参加志愿服务队。



李文德、韦春花夫妇及妹妹韦春凤在服务点工作


每天吃过晚饭,就马上投入夜间早班值班,深夜下班后才回去休息,第二天又准时返回原来的岗位——这是他们三人最近的生活作息表。



志愿服务队里还有单兵陈青青,

“兄弟连”叶浩祥和叶浩然、温建刚和温建宁,

“父子兵”陈金赞和陈俊杰、黎健文和黎先强,

叔侄队戴启荣和戴炜聪……从15岁到53岁,

27个名字,范兰初如数家珍。



15岁少年志愿者戴炜聪检查进出人员的出行卡



温建刚、温建宁兄弟为出人人员测温和检查出行卡


“他们以实际行动,解决了夜间值班、入户宣传人手不足等难题,更重要的是消除了居民对疫情的恐惧,让大家团结起来。”在接受采访期间,范兰初的手机仍不时响起,除了咨询防控事宜,大多数是群众的来电报名。



农科所抗疫志愿服务队从“没人报名”到人员“富有储备”,每个队员都在平凡中散播自身的正能量,感染带动身边人,逐步聚变成“集团军”,为疫情防控工作增添了无穷的动力,使农科所实现了疫情零发生、物资稳定供给的两全局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