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不是妖怪,不要人人自危。”专家支招,居家隔离与消毒应该这样做
2020-02-16 18:41:56





昨天下午, 新时代文明实践“防疫行动”志愿者网上直播课堂第四期再次和大家见面。基于广大网友对居家隔离防护的细节方面存在诸多疑问,本期课堂邀请到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新冠防治指挥部成员、临床专家救治组成员彭劼医生;南方医院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专家督导组成员,南方医院专科片区“抗新冠”防控督导组副组长杨娟护士长通过新花城app线上分享, 教街坊做好居家隔离“自我防护”的相关措施,以及正确使用消毒用品。




居家隔离注意多 通风可适当出门运动



直播现场,两位嘉宾以生动形象的比喻,通俗易懂的描述向市民传播防疫知识。


彭教授首先梳理了“居家医学观察”的概念,他表示,所谓的隔离,更科学说法称之为医学观察。从疫区回来的人都需要医学观察14天。如果有症状,需要到医院,其余情况在家就可以了。所谓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有发热,体温超过37.3度,或者肺部有炎症,这些便是疑似病例,需要去发热门诊就医。市民主要可通过监测体温及呼吸道的症状,如咳嗽咽痛等来判断自己是否属于疑似病例。


“但大家也不要恐慌,不要主观感觉自己好像有点咳嗽,有点喉咙痛,就怀疑受到了感染,要放松心态,客观的观察自己的身体状态。”彭教授说道。




针对需居家医学观察的对象,彭教授建议要每天至少两次测体温,无法和家人分开居住时,尽量保持房间通风,就餐或交谈时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同时,杨娟护士长也建议隔离对象要注意清淡饮食,维持规律作息,合理安排生活,追求内心充实。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洁,勤晒衣被。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桶内。




对于网友们担心的小区里有了确诊病例,自己是否会受到传染的问题,彭教授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


彭教授建议:

广大市民不要过度恐慌,“病毒是通过密切接触和飞沫来传播的,即使是楼上楼下的关系也不要人人自危。病毒不会像妖怪一样钻进你的家中,还是要常开窗通风透气,病毒会扩散在空气中,稀释后不会对人造成危害。”




防疫期间,真的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吗?出门散步可不可以?


答案是:可以!


彭教授表示:

在空旷的自然环境或人少的地方,市民可以不戴口罩,适当进行散步、跑步等户外运动。



普通家庭无需过度消毒 流水洗脸注意眼卫生


针对市民比较关心的消毒工作,曾在2003年“非典”期间赴北京小汤山医院十七病区工作的杨护士长也给出了正确指引。家庭常用的消毒剂一般是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漂白粉等)、含醇的消毒剂(如75%的酒精)。在使用时,市民要谨遵产品说明,进行适当的稀释。含氯消毒剂有一定腐蚀性,达到消毒时间后,需要用清水擦拭或清洗。


“如果家里和小区没有确诊的人,不用在家居消毒上特别费心,正常的家居清洁即可。如果家里有居家隔离的人或曾接触过疑似患者,就需要严格消毒。”杨娟说道:“如果担心拿外卖、收快递,可能发生接触传播,可以简单对快递和外卖的包装做一下消毒,随后及时用流水和肥皂洗手即可,不用过度消毒。”




口罩供应紧缺,可以通过消毒来达到重复使用吗?


杨娟建议:

医用标准防护口罩不能清洗,也不可使用消毒剂、加热等方法进行消毒。而普通人群如需延长口罩的使用时间,需将使用过且无损坏、脏污、变形的口罩悬挂在洁净、干燥通风处,或将其放置在清洁、透气的纸袋中。



杨娟是手卫生和眼卫生方面的专家,她建议市民朋友们多注意眼部和手部的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提倡流水洗脸,避免揉眼。外出没有流动水源的情况下,尤其是去医院问诊时,可随身携带一瓶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作临时手部清洁。


现场,她还教大家记住“20-20-20”原则,即每观看电子屏幕20分钟,便把目光转向20英尺(约6米)的远处,眺望20秒,让眼睛得到休息,防止眼部疲劳。




两位专家立足日常生活,从细节着手,给广大市民上了一堂精彩的隔离防护普及课,同时也缓解了市民们恐慌、焦虑的情绪。就像彭教授在直播中提到的:把快乐带进家,把忧愁关门外,居家隔离要摆正心态,多通风,勤洗手,放轻松,艰难时刻很快就会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