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积仅0.42平方公里的甘棠村看到
街巷干净整洁,停车有序
村内设有1个垃圾压缩站
8个定时投放点和8个临时投放点
原来,这是甘棠村
创建番禺区垃圾分类示范村的成果

据了解,甘棠村把卫生保洁工作外包,把13名环卫工人分为两批,一批人进行早晚清扫,每日收2次垃圾,另一批人进行全路面保洁,每日12小时随时随地保洁。
此外,聘请6名杂工负责村内日常环境卫生巡查及清理工作,其中2名杂工负责对大件垃圾的清理工作,发现问题能及时解决。
2018年,按照区委、区政府及东环街工作部署,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甘棠村逐步规范分类标准,强化宣传教育,完善运行机制,创建了番禺区垃圾分类示范村。
甘棠村生活垃圾主要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四类,采用“二次分类、双重监督、统一回收”的方式进行收集,分类处理,源头减量。即由村民进行源头分类,保洁员二次分类,再由收购的人员进行统一收购。
每户村民配置分类垃圾桶两个,分别标注其他垃圾桶和餐厨垃圾桶(家庭投放收集容器),在垃圾装桶时进行初分,将生活垃圾分类打包后,投放到就近相应的分类垃圾桶内,即一次分类。
由保洁员在村民分类后,垃圾清运时进行第二次分拣,对村民分类错误的垃圾拣出进行重新分类。
可回收垃圾由资质的资源回收公司人员定时到村内高低值临时存放间中上门收购,其他垃圾统一由村保洁员收运至村内压缩站中进行压缩处理,再由区环卫处进行统一收运。
为强化全民参与意识,营造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社会氛围,今年11月4日起,甘棠村持续开展垃圾分类落户宣传活动。
如以甘棠村“两委一会”干部及村在职党员、垃圾分类督导员建立成七个落户宣传小组,对辖区内西庄大园、文阁地、大社坊、太婆墩、陈地社、丛桂里坊、田厦坊共七个区域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
1、村民、来穗人员的垃圾分类意识还有待增强。由于受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村民、来穗人员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还比较淡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强,对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仍然不是非常了解。
2、垃圾分类督导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甘棠村已建立垃圾分类工作督导员,主要以村民、保洁员为主,专业性不够强。
3、生活垃圾分类的质量还有待提高。村民、来穗人员源头分类效果不理想,投放的准确率偏低,保洁员不得不进行二次分拣,既造成了环境污染,又增加了人员负担。
4、对垃圾分类的效果缺乏有效监督。目前对于不进行垃圾分类的村民、来穗人员,甘棠村只能进行劝说,并不能进行惩罚,导致垃圾分类的效果仍不理想。
建立激励引导机制,采用“积分兑换”“垃圾分类知识竞赛”评比等激励形式,引导村民、来穗人员自觉开展垃圾分类。
按照上级指引实施各个坊街巷撤消垃圾桶,根据村民生活习惯规律,在固定时段、地点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于对应的集中收集容器的投放方式。
定期开展垃圾分类培训活动,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使垃圾分类利用和源头减量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发动,继续开展垃圾分类入户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