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40年,他用双手续写“造龙”故事 | 番禺匠心
2019-12-02 19:03:30



导语:番禺,经过2200多年历史的沉淀,作为广府文化的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孕育了无数的文化。龙舟、飘色、砖雕、灰塑、广东音乐……每一种文化的背后,都隐匿无数的心血。匠者,一颗细腻心,两只勤劳手,日夜不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龙舟制作技艺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洛浦街上漖村是华南地区著名的龙舟制作之乡,已有140年以上的历史。其传承人主要分布在洛浦街上漖村,以黄、卢、梁和陈四个姓氏为主。


上漖村所产龙舟为西江水系常见的“鸡公头”龙舟。该龙舟“样式好、密度高、划得快、够坚牢”,被广泛应用于龙舟竞渡活动。珠三角地区大部分龙舟产自上漖村。广州、番禺、顺德、中山、新会、江门、增城、湛江是主要覆盖区域,湖南、浙江、港澳、东南亚等处也有上漖龙舟踪迹。





现可考证到的最早造船技师为黄弘,至今已传承至第六代,目前仍然从事龙船制作的传承人约20人。黄弘将技艺传授给黄寮。黄寮家族五代人从事龙舟制作, 是禺南赫赫有名的造船世家。其后人黄福、黄善庆、黄铭根、黄林初等均是知名的龙舟制作师傅。黄寮除了将技艺传给本族人外,还传授给黄广、黄均利、黄长利、黄炳兴、卢权等人,使方尺技艺得以广泛传播。




卢再洵、卢再谦、卢再本是第五代传承人,三兄弟经营上漖村兴达船厂。卢再洵为造龙舟的名家,造船已经有40多年,他认真做每一条龙舟,力求精致。这么多年以来,卢师傅努力传承龙舟制作技术和精神,匠心不改。



今年五月,卢再洵为龙头大师梁镇洪的遗世之作打造了一条精品龙船。这条船长38米,重2.5吨,2018年的中秋后开始着手制作,制作时间共需30天左右。船身用的都是青坤甸木,这些木头大概有300年的树龄,运输时经过海水的洗礼,又在船厂经过10多年淡水的浸泡,木气消尽,木性稳定,含油较高,材质坚硬,为坤甸中的上品。卢再洵表示,这条船是压舱底的好料,广州其他的船都不能与之相比。



上漖龙舟制作技艺包含升底、钉脚旁、扎彩盘、上龙缆等14个工序,拥有侧立偏差控制、掌口、钉眼处理和船体设计4大技术。上漖村制作龙舟萌芽于清末道光年间,产生和发展于同治、光绪年间,20世纪80-90年代初为鼎盛期,90年代中后期,受环境、经济、劳动力等因素制约,由盛转衰,期间还经历2次大规模的搬迁,至2014年保存下来的船厂仅8间,不足鼎盛时期的1/6。



像卢再洵一样坚守初心几十年的老一辈的手工艺人现已不多。目前,上漖龙舟制作技艺正面临后继乏人、原材料短缺、经营成本高涨、环境破坏、龙舟制作技艺传承缺乏理想载体等冲击而面临消亡的危险,亟需保护。


但传统手工造龙舟,有着机械所不能复制和替代的美感。子承父业,在年轻的一代里,卢再洵的儿子卢志雅拿起了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