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匠心 | 从水泥工到灰塑传承人, 他默默坚守灰塑37年
2019-11-19 19:35:33

                                                                         



导语:

番禺,经过2200多年历史的沉淀,作为广府文化的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孕育了无数的文化。龙舟、飘色、砖雕、灰塑、广东音乐……每一种文化的背后,都隐匿无数的心血。匠者,一颗细腻心,两只勤劳手,日夜不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灰塑,民间俗称“灰批”,是岭南建筑的传统装饰艺术,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传统的民间美术艺术价值。


在南番顺(南海、番禺、顺德)等珠三角一带以及省内各地的建筑应用中,与传统的建筑三雕(砖雕、石雕、木雕)齐名。2007年,灰塑入选广州市和广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9世纪的唐代,灰塑就已经产生并得到应用,而从繁盛的明代算起,番禺灰塑至少也经历了500年以上的繁荣发展期。


灰塑是古建筑常用到的装饰艺术品,制作工艺包括材料配制及加工、构思造型、固定骨架、造型打底、批灰、上彩等个六基本步骤。一般在建筑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等处,如屋脊、楼阁瓦脊(俗称“卷脊”)、走廊、过道矮墙瓦脊(俗称“看脊”)、房屋山墙顶部(俗称“草尾”或“八字”)、门楼或门口背面(俗称“倒朝”)。“卷脊”多塑鳌鱼吞脊,而祠庙则常以神话、历史或戏曲的人物、动物为题材,也有以鸟兽为题材的“五麟”等。番禺灰塑作品分布在沙湾、石楼、石碁、钟村、南村、大石等民田区的祠庙、民间大宅庭园。


           


番禺灰塑于2015年入选番禺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崔镜兴被列为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传承人。



崔镜兴            

他是市桥街沙墟村人,区级灰塑代表传承人。在上世纪70年代初,崔镜兴跟番禺本土灰塑老艺人陈大朱学习古建筑修缮和灰塑技艺,后又跟随画家麦英联学画画,由此打下了较好的绘画基础。之后干过泥水工,为别人即将竣工的新房子绘画各类图案。当时他没专门学过画房子的装饰画,于是一边干活,一边自学,并创作了不同类型的图画。后来,他一门心思改做灰塑。


由于崔镜兴的灰塑作品做得唯妙唯俏,渐渐在业界小有名气,番禺地区及珠三角周边的地方都邀请他去做灰塑。1982年开始在余荫山房正式独立从事灰塑工作,他的作品无论花鸟神话、人物动物,皆惟妙惟肖、形神兼备。




在余荫山房,崔镜兴参照园内一幅名为“四蝠捧寿”的灰塑,把余荫山房里其他受到破坏的灰塑进行修复。一幅幅被破坏的灰塑在崔镜兴手中,恢复了往日的容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在余荫山房,灰塑可谓随处可见。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文物区内有主题的灰塑作品就约有360幅,堪称一本番禺灰塑“百科全书”。余荫山房的灰塑能历经百年沧桑依然生机勃发,离不开崔镜兴37年来持之以恒的守护。


1982年,崔镜兴师傅参与了余荫山房首次全面的维修保养。虽说余荫山房曾是南村镇里一个公社办公地点,但很多灰塑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崔镜兴告诉记者:“大部分灰塑图案都是‘修旧如旧’,也有部分找不到参考,则由我负责设计,经番禺文化馆审核通过后才制作。”当时园内保存较好的一幅灰塑作品为“四蝠捧寿”,很多破损的灰塑都是参照这一幅作品进行修复的。



瑜园一楼西厢房门楣有一幅灰塑作品《松荫七贤》,这是崔镜兴以魏晋七贤的故事为创作灵感,描绘赋诗会文的情景。据介绍,余荫山房长达三年的全面维修工程成了他的出师之作。


后来,崔镜兴还参与了广州陈家祠、佛山三水芦苞古庙、顺德西山古庙等多处大型古建筑的灰塑修复工作,并长期在余荫山房从事灰塑的修复和保养。广州十香园、蔡边村蔡氏大宗祠、大龙街孔子文化中心、石基镇红木街等地也有他的作品。


崔镜兴将一身灰塑技艺传授了给弟弟崔光。崔光深得崔镜兴灰塑技艺真传,尤善花鸟、岭南狮题材的灰塑创作。2015年,师徒共同对番禺余荫山房的灰塑进行了修复,并合作创作了广场仿古青砖介绍牌上的灰塑。


然而,在坚守的背后,面临这传承和发扬的问题,崔镜兴坦言道:“灰塑艺人收入不算高,工作环境较艰苦,愿意从事此职业的人越来越少。”



“岭南古邑 粤韵番禺”2019年番禺全域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正在火热报名中!



旅游、动漫、红木、珠宝……

九大参赛主题,总奖金18.4万!

个人最高奖金1.5万!




识别二维码,

了解更多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