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龙风物志|化龙有座槟榔桥,竟然隐藏着数百年前的“大秘密”!
2019-10-15 17:20:54

                                                                         




桥,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构造物

有的桥,让天堑变通途

有的桥,方便行人来去自如

还有的桥,则是家族情谊的见证


化龙镇潭山村里,有那么一座不起眼的小桥,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象征着村民的团结,它就是“槟榔桥”




槟榔桥两边的桥墩是用红白石混砌而成的,三块厚重的红沙岩作桥面,桥长约5米,看似普通的石桥,却有着不寻常的故事。


见证团结的槟榔桥




据了解,潭山村自北宋开村至今已经有800多年历史,从前村里有着两间祠堂,在元朝初年时许氏家族五世祖分两房,后各建祠堂,长子建为红石祠,位于村东,次子建为白石祠,位于村西。红石祠是现在许氏大宗祠的前身,以红沙岩石彻筑而成,历经修葺,至今尚存。白石祠则以白麻石为彻筑原料,在解放后拆改为潭山小学,也就是现在的浩明艺社。    



红石祠原址(现许氏大宗祠)

白石祠原址(现浩明艺社)      



两间祠堂的先祖本是同胞兄弟,一向和睦共处。后来人丁兴旺,族大分支,便由族长各自主持族政,随后逐渐产生矛盾,不时引起事端,房系之争日益激烈。


潭山村本地文史爱好者许钜泉介绍,在明末清初时期,两房人因水利问题发生过几次宗派纠纷和械斗,造成人员伤亡。此时,村里有一名叫许遂(字云杨)的举人,挺身而出,调节纷争。他召集两族的父老乡亲开会,在会议上,许遂手执菜刀,另一手拿着一个大的槟榔芋。等村民都到齐后,他一刀劈开槟榔芋,说道“红白祠本是昆仲(兄弟),同父同母,理应亲密无间,不为各自利益大动干戈,致使村民难有宁日。且看槟榔里,既有红也有白,这不是说明我们原本是一体的吗,如今同室操戈,试问于村何利,于己何益?”


两族村民听到后都点头称是。许遂为了平息两房人的纷争,他提议两房人混合居住,并在两祠间的水渠汇合处修建一座桥,警示后人要团结,于是便有了槟榔桥。



修葺后的槟榔桥,铺上了沥清及加固了两侧护栏


小e采访附近的街访许先生,得知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槟榔桥曾经两次的修葺。


     

上世纪80年代,港澳同胞共同集资,重新修葺了槟榔桥,同时白石祠也被改造成了潭山小学。


2010年,随着村内经济发展和适逢赶上了迎亚运的热潮,村里又重新修葺了一次槟榔桥,铺上沥青,两边的护栏也全换上新的大理石。虽然现在的槟榔桥已不是原来的模样,但从桥的底部看上去,还是能看得出原先红白砂石的痕迹。



   


时光飞逝,沧海桑田,

如今的槟榔桥,

被岁月磨去了旧模样

让街坊们更多记得的,

是一年一度的龙舟节“扒龙船”活动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前后

槟榔桥下的河涌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

并邀请其他村的龙舟队来比赛

槟榔桥从家族的情谊见证,

成了潭山与各地亲友的欢聚“舞台”


槟榔桥

不仅连接着水渠两头来往的人们

也筑起两房人心底的桥梁

因为懂得,所以包容

因为懂得,所以同心

槟榔桥,亦是同心桥~

为化龙槟榔桥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