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主角|八旬“巧男”三十多年匠心制乞巧,用传统手工展现现代故事
2019-08-08 21:17:11

热主角:许冠其

身份:番禺区化龙镇潭山村乞巧传承人、番禺好人

上榜理由:8月7日,微社区e家通化龙飞升微信号推送了《潭山乞巧文化节喜迎过千名街坊,49版乞巧作品闪亮登场!!》 的报道,介绍了番禺潭山村乞巧文化节的热闹盛况,受到了广大街坊的点赞与关注,阅读量2小时内破千。作为番禺乞巧非遗项目传承人,许冠其钻研制作潭山乞巧已有三十多年,凭借杰出的作品,屡获省市、国家级奖项。这些年来,他带动浩明艺社成员,继续坚持致力推动乞巧这一传统手艺在本地的传播与振兴,并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成员、飘色专业农村技师。


image.png
其叔精心制作乞巧公仔。 受访者供图

image.png
其叔指导村中学生缝制乞巧作品。受访者供图


image.png
热主角:许冠其。受访者供图


信息时报讯(微社区记者 王建毅 通讯员 许树添)乞巧,是广州传统风俗,相传每逢农历七月七日,各家各户的女子穿针引线制作乞巧贡案,互相欣赏“验巧”,其中乞巧作品最精致的女子会被誉为“巧姐”。而在番禺区化龙镇潭山村,却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巧男”许冠其(人称其叔),他在本地乞巧手艺日渐式微时毅然接手传承,三十多年来苦心钻研不断创新,制作了数千个乞巧公仔,受到了街坊的赞誉。


痴迷乞巧,接棒传承

8月7日番禺潭山乞巧文化节现场,记者见到了潭山村乞巧工艺传承人其叔,今年88岁的他与浩明艺社的成员,在门口迎接前来观赏乞巧的各地街坊,身后49版乞巧贡案布置有序,把整个许氏大宗祠映衬得喜庆多彩。据介绍,其叔出生于1931年七月初七(七夕节),因此他笑称自己是“天生注定做乞巧的‘巧男’”。

由于自小受到潭山民间工艺的熏陶,加上自身由喜爱文学戏剧,因此从1951年开始,20岁出头的许冠其就加入了本村街头宣传队,在宣传工作上不遗余力。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随着村中制作乞巧公仔的自梳女纷纷老去,这项在潭山传承久远的手艺日渐式微,有见及此,痛心传统工艺流失的许冠其开始到周边村落,跟随巧姐学习乞巧制作。

尽管每个公仔的高度只有25公分,做到精巧细致、主题鲜明,工作量可不低,其叔介绍“从人物造型、服装裁剪、工艺刺绣、面相绘画、镶、扎作等五个工序,完成每一个人物就要四、五个工作日,其中最难是头部”。

学成归来,他在村委的支持下,带领村中妇女重新开始乞巧创作。三十多年来,他们以匠人之心,巧手制作了数千个乞巧公仔,让毫不起眼的碎布料、泡沫成为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并屡获各级奖项,让潭山乞巧文化名扬南粤,为更多人所知晓。


传统工艺,展现现代故事

据介绍,潭山乞巧有着“新(主题新颖)、奇(造型奇特)、精(制作精巧)、明(色彩明快)”的特色。为了更好展现乞巧魅力,本身没学过设计和作图的其叔,每次制作乞巧公仔,都会根据旁人的描述,配合图片,加入自己的想象,力求把故事或逼真还原,或巧妙表达。而且求新求变,如制作2016年大受赞誉的“航海舰队”,为了补上舰队的灯塔,会让人找各种的灯塔图片,然后融合自己审美后再加以制作。

此外,作品紧贴时事也是其叔创作的一大追求。会场中心的作品《一带一路》,只见添加了机械动力和声光效果的乞巧贡案上,沙漠骆驼穿行、波斯人着装打扮、远洋帆船航行、陆路现代火车等效果,惟妙惟肖,让人眼前一亮,在其叔看来,这是对“古丝绸之路”和“21世纪丝绸之路”内涵的现实版诠释。而今年新增的《林则徐虎门销烟》,则是化龙镇禁毒单位联合其叔,用数十个乞巧公仔及布景,还原了当年销这一历史场景,纪念虎门销烟180周年。

2008年底,许冠其开始收授村中的子弟制作飘色、乞巧工艺,培育出来的学徒20多人,达到三个批次——如梁巧京、潘少芬等一批心灵手巧且有兴趣致力于乞巧工艺制作的妇女精英。今年,番禺区积极扶持成立了“其叔民间艺术传承服务队”,他继续带领自己的团队,创作更多有特色的飘色板色和乞巧作品,并在镇内中小学开展“乞巧工艺创作基础”“飘色创作与表演”等第二课堂活动,推动传统民间艺术传承。

三十多年来,其叔对民间工艺的喜爱,用他自己一句话概括:“我特别钟情和喜爱‘飘色、乞巧’工艺,如果没有了这些兴趣,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就没有了乐趣”。


威水史

2007年,许冠其创作的大型版色《争荣弃耻》《七姐下禺山》获得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2008年,荣获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2010年,乞巧贡案《七月七日长生殿》曾获七夕风情文化节—“山花奖•全国七夕女红手工艺大赛”金奖第一名,并一举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2012年1月,其叔成为番禺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区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