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二陵博物馆开馆在即!带你探索小谷围街深藏的两座帝陵!
2019-05-08 15:26:15

                                                                         

期盼着期盼着,

尘封了千年之久的南汉皇陵,

终于要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了……

重磅好消息:

备受关注的南汉二陵博物馆开馆在即!

历经了近8年时间的筹备、修复与建设期,

这两座深藏在小谷围街上的帝陵,

即将在这个5月,面向公众开放~

届时,它将和大批珍贵的出土文物一起,

重现久远的南汉历史。




近日,CCTV10《探索·发现》栏目

连续用了三集纪录片,

讲述了南汉二陵

如何被发掘、如何走向新生的故事。

跟随着镜头,一段段、一桩桩、一件件

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逐渐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究竟,南汉二陵是谁的陵墓?考古工作者是怎么发现这两座千年皇陵的?为什么说它们的发现推翻了史料关于“刘皇冢”的记载?这两座频遭盗墓贼非法扫荡后的帝陵,是如何依靠现代考古技术而重新获得“新生”?


不妨和小e一起来先睹为快吧!







历史回眸:五代十国中定都广州的南汉



林荫掩映的广州大学城内,潜藏着一座千年皇陵,图为康陵入口的小路。


历史上有两个王国曾在广州定都,一个是秦末汉初的南越,还有一个就是五代十国的南汉。


唐宋之间,短短54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以及前蜀、后蜀、吴、南唐、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



图片来源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及“文化广州”公号


南汉是十国中较为强大的,前后持续了67年,最强盛时控制两广地区,自称“小南强”,也被称作“大越国”,由刘隐、刘䶮兄弟所建。刘氏兄弟祖籍河南,收用岭南士人为辅佐,率兵平定岭南东西两道诸割据势力,控制了岭南,都广东番禺,称兴王府;盛时疆域有六十州,约为今广东、广西两省及云南的一部分。


刘隐、刘䶮兄弟二人分别是南汉政权的奠基人与开国皇帝。南汉二陵,就是南汉烈宗刘隐的德陵和南汉高祖刘䶮的康陵。


考古发现:德陵发掘记




2003年2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兴建广州地区高校新校区(广州大学城),选址广州市蕃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岛上文物进行全面调查。




2003年盛夏,考古工作者在北亭村清理了一座被当地人称为“刘皇冢”的大型砖室墓葬。这座疑似南汉开国皇帝刘䶮的康陵,数百年来一直门户洞开,不仅屡遭非法盗掘,还曾被村民当作防空洞、牲口棚。



德陵墓道器物箱出土青瓷器和釉陶器


历经了三个月的酷暑“折磨”,考古工作者终于在墓地内发现了一个器物箱,里面整齐摆放着有盖、无盖、溜肩、广肩等不同形款的瓷器、陶器,仅青瓷馆就有整整190件,另有82件器型略小的黄绿色釉陶罐。这些全部都是官窑制品。



德陵墓道器物箱出土青瓷盖碗


原本以为无物可探的墓地,渐渐有了新的发现。


这一发现,也让北亭村村民和考古学者们都大吃一惊。尤其村民们吃惊地感慨到,原来之前随意丢弃了的土堆,竟然藏着历史遗迹的“宝藏”。


这也是广州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如此众多的五代瓷器。随着这批珍贵随葬品的被发掘,久远的历史越发清晰了起来。随后,考古学者们一边继续对施工范围发现文物的地点进行考古勘探和抢救发掘,一边对出土文物进行研究,经不断地考证,考古专家们渐渐认定,俗称“刘皇冢”的陵墓是德陵,而在800米外大香山中的陵墓才是康陵,结束了对“刘皇冢”勘测的考古队员,纷纷转战大香山,投身对康陵的研究。在此之前,刘皇冢却一度被认为是康陵,真正的康陵却又被认为是一座祭坛。


研究深入:康陵变身建筑遗存?




与青岗德陵相距800米处,是北亭村大香山的所在地。随着德陵的勘探逐渐进入尾声,考古队员们异步他处寻访古迹,在大香山南坡发现了南汉高祖刘䶮的陵墓康陵。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强禄说,起初,他们以为这座砖室墓可能也就十来平方米,很快就能结束考古发掘工作,但是当随着考古发现的逐渐深入,揭开耕土层后,砖砌建筑暴露得越来越多,而形制和墓葬差异巨大。随着皇陵的面纱一点一点揭开,从康陵的结构可以比较明显地能够看得出来,它是一个建筑遗存,而不是一个墓葬的形制。




考古队员开始对这些砖砌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并想借助对散落砖瓦的探寻,以确定这座建筑遗存的范围。当时,不少北亭村村民参与见证了这项考古工作。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之下,考古队员们在墓地西南40米外,发现了另一处小山包。这是一处被丢荒了很多年的土堆,当地人称其为“瓦渣岗”。据北亭村村民介绍,这里面有很多块残砖碎瓦,这么多年来,谁家想要修个水渠、猪圈这样的简易建筑,都会去瓦渣岗取砖。


唐陵玄宫出土的陶制水果象生


考古队员们用镰刀将山丘的杂草清理干净后发现,这里原来是一个外面包砖,里面含土心的建筑结构。这座建筑和此前发现的砖室建筑年代相似,风格相近。随着考古的逐渐深入,三座呈“品”字型的南汉建筑遗存浮出土面。


专家指出,康陵积土为陵,却又与众不同:在坟丘上建成砖壁圆丘,在中国陵寝制度上是第一次发现。陵墓依大香山南坡的地势呈南北分布。地面建有长方形陵园,陵园四周绕以陵垣,四隅有角阙。陵台位于陵园的中部偏北,处大香山南坡的二级台地,为砖包土的方座圆丘结构。地宫在陵台正下方,为带墓道的长方形多重券顶砖室墓。墓室内全长11米、宽3.15米、高3.3米。墓室前室当门横立着一通石哀册。石哀册保存完好,其形如碑。首题“高祖天皇大帝哀册文”,38行,满行35字,共1062字。石哀册上明确记载:高祖(刘岩)于大有十五年(942)四月崩,于光天元年九月“迁神于康陵”。


仿古存今:南汉二陵博物馆的到来




经考古研究发现,康陵共分地上建筑和地下玄宫两部分。地宫位于山坡南端的一级台阶,为带墓道的竖穴砖室墓。墓穴上方为砖土结构的圆坛建筑;山坡的第二级台阶,在圆坛的东北和西北面筑有方形台基。三者呈倒“品”字形分布,相距约50米。坛体为方座圆丘,由圆台、方台、散水等分层构成。




考古专家们开始重新调整考古发掘方案。


南汉二陵博物馆由此基础而来。原本保留着岭南农业风貌的小谷围岛,得益于广州大学城的建设,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北亭村大香山,现已变身成为了大学城康陵路。这两座被耕土掩埋于地底之下的南汉皇陵,经发掘、保护、研究与发现、重新建设后,现已建成了一座仿古建筑群。


今日的南汉二陵,与广州市国家档案馆遥遥相望,高挑的屋檐,硕大的斗拱,呈现出浓郁的唐宋风貌。


它的到来,将为番禺乃至广州再添一处人文盛景。




据悉,南汉总共有三陵掩埋在广州大地,分别是分布在大学城的德陵、康陵和藏于黄埔地下的昭陵。昭陵已经不存在了,德陵位于大学城华师校区内,而康陵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这一时期唯一布局完整的陵园,围垣四隅双角阙和陵前设廊式建筑的建制也与历代陵寝制度有所不同。


南汉二陵是五代十国考古的重大发现,对于研究南汉国的历史和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2006年南汉二陵作为五代的古墓葬,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部分图片来源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及“文化广州”公号